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新技术内化才会形成专业发展资本

发布日期:2017-06-08    作者: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7年6月6日     点击:

    新技术应用是高职教育最本分的任务

    高职新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题,涉及高职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最本质的问题。比较而言,本科应用型大学重课程体系和学术导向,高职重专业建构和技术导向,中职重学科面向和技能导向。从办学层次和人才规格的差异可以看到,高职的专业性鲜明,学生职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技术取向突出。

    谢志远教授的研究表明,专业是高职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基石,它包含着两层重要的意义。一是高职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学专业爱专业做专业是高职学生的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高职培养的专门人才,是专业面对行业领域里具有新思维新技术的新型职业者,传统行业技能学习是专业发展的“起跑器”,而新技术学习和应用则是人职匹配的新动能。二是高职技术性要求的特定意义,对于发明创造,这不是大多数高职生的特长,其优势在于新技术应用和对原有技术的改良改造;对于传统技能,这也不是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的目的,其重点在于新科技成果和新产业技术应用。

    新技术应用作为高职教育之本分,明确了高职要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谢志远教授认为,“区域有什么支柱产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区域有什么企业难题,就建立什么服务平台;区域有什么新技术需求,就培养什么新技术应用的创新人才”。细细寻味“三问三答”,核心就是新技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当下有一种倾向,讲就业率只看数量不看质量,讲就业则不论专业对口与否,这无疑造成国家投入与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正本清源,新技术是高职学生最重要的职业资本,而新技术应用是其职业价值的集中体现。

    新技术的教与学是高职教育特质所在

    与普通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围绕专业开设的课程不是单一的文化课程,除必要的文化知识外,课程还分别承载着相关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多年的教学改革推动,原来高关注度的高职教学知识技能处理的意识和方法不再是大问题,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专门技术能力的教与学已经成为自觉。但新问题是本本模式的固化十分突出,其表现就是课堂和教材的“玻璃墙”依旧存在,教学内容与日新月异的新科技成果出现“短路”。教受缚于教材,课程领域新发明新创造的成果不能及时地吸纳到教学内容中,学生的学就很难“接地气”。日常中,学生工学结合或实践实训归来,总是感叹“学的用不上”,行业企业也会说“学生学的那些早就换代升级了”,个中原因很清楚,教材以及教学内容的滞后是关键。

    教材是“教本”也是“学本”,这没错,问题是教与学要抓住教材精髓还要善于跳出教材。针对此,所教课程“新技术”的挖掘和把控是教师的一项真功夫。高职的课程都有内在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教的“始端”,作为教材编写有时空阈限,其教学目标设定就有“终端”。在这里必然出现的问题是教材的既定性与社会的发展性、原有技术与新技术的不对称,教材有“终端”而实际的教学只有“延长点”,并且延长具有无限性。教师的教学将教材“端点”变为“延长点”,就是要把课程领域的新科技新技术成果及时引进课堂,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高要求。

    要在海量的新技术中找到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成果不容易,谢志远教授给出的“秘诀”是“点对点”,即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查引,确保融汇;“线连线”,即围绕学科知识链和能力链的轴线,从行业线生产线中寻找新技术,确保贯通。教走出课堂,新技术融进教学,学生才能够站在学科前沿学习,新技术内化才会形成专业发展的资本,成为职业化发展的“利器”。

    新技术应用并非高职理工学科“专利”

    在人们的认知中,技术的归因大多与理工学科或专业相联系,而人文社科却崇尚素质素养很少称“技术”。但是,在谢志远教授的高职新技术应用研究中,一个鲜明的思想和观点是“新技术应用具有普适意义,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共同要求”。这不无道理,“技术”一词就有“技艺”和“方术”之说,前者是实体运作外显形态,而后者是方法、智能、策略的内蕴形态。加拿大著名技术哲学家邦格基于“技术是应用科学”的观点,将技术分为“物质性技术”“社会性技术”“概念性技术”“普遍性技术”四类,更清晰地揭示了技术的广义性。谢志远教授强调新技术应用,则是放眼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日新月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的成果不断转化为新的技术基础去影响和推动新一轮变革,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高职教育也不例外。

    技术的定义十分复杂,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奥格伯恩曾有一个经典的形象比喻,“技术像一座山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它的形象就不同”。技术的这种不确定性其实又从另一角度证实了技术存在和技术更替的普遍性。以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加以剖析,人力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学习普通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技能技巧。如现代人力资源理论、中外现代管理的经典范例、与人沟通和谈判的技巧、绩效测评的方法、人力危机的处置、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应用等,这些内容大多是智能性因素,按我国技术哲学家陈昌曙所说的“技术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人工化转换”,它就是新技术在人力资源领域中的“化身”,它总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以工作岗位或工作过程为参照的技术教育属于知识应用的过程,正是高职智力技能的高等性所要求,也是谢志远教授致力高职新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理论基点和逻辑路径。

    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新技术带动产业变革提速的转型时期。“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新技术应用的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高职教育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