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与“融合” 助力双创教育开花结果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
(王振龙 冯云选)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48年。70年来,特别是举办职业教育近20年来,坚持创业融入专业、创业促进和带动就业,不断深化双创教育改革,推进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助力育人质量提升和学院特色健康发展。学院先后被评为团中央KAB创业教育基地、科技部门“星创天地”、辽宁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国家双创示范校。
正确认知,规避双创认识“误区”
在长期的双创教育改革实践中,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刻认识到:深化双创教育改革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促进产教融合、供需对接的有效路径,不是搞运动一阵风,流于表面和形式;双创教育是基于“创建新事业”的意识、能力培养和双创文化的培育,不是针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和企业家速成教育;专创融合、协同实施,才能避免专创教育两层皮、相互脱节;双创教育是系统工程,应是齐抓共管、协同组织的教育行为,不能单打独斗、各自为政。
基于上述认知,学院以系统论、协同论和大创业观为指导,树立互联互通思维,以“协同”和“融合”为手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确立“三教(双创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四业(择业、敬业、就业、创业)并重、多元协同、全程推进”融合策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跨界、越层、立体整合资源,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打造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升级版。
“三教融合”,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化设计
基于产业发展、行业人才要求和学生个性化需求,拓展和利用学校、企业及社会资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运行模式,推行双创教育“五进入”,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化设计,实现“三教融合”,并贯穿人才培养全学程、各环节。
进培养方案,构建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将双创能力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二元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校企二元深度融合为基础和平台,以课程体系(由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必修领域、专业选修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组成)、项目体系(由专业典型项目、专业技能项目、专业综合项目和专业创新创业项目组成)和企业实践体系(由企业体验实训、企业主修课、企业案例教学、企业双创实践、企业顶岗实训和企业就业实习组成)交替融合为特征和载体,利用课程和项目两种学习形式,校企协同组织实施“文化素质、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双创能力”并行融通式培养。以该培养模式为依托,基于双创通识教育、创业培训、双创实训实践的递进培养逻辑,构建出“加强双创教育、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创业实践”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校内外、课内外环境和资源融合使用,有效解决专创融合“痛点”问题。
进课程和项目,实施融合培养。各专业构建双创通识教育类、专业教育类和实践教育类“三类并重”双创课程体系,增设交叉融合课和拓展学习课。遵循认知规律,结合专业特点,构建多层级、进阶式项目体系。课堂教学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教学内容,融入双创的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将知识课堂变为情感课堂、能力课题。项目教学采用行动教学法,仿照企业班组式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做中学”全过程。以“双导师制”“双学籍制”保证企业实践项目按计划实施,并依托企业资源平台,阶段性开展双创教育专项企业实践,做到双创教育与“学徒制”专业实践、“大学生职业道德企业主修课”融合开展。支持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和基于实训产品与成果的双创实践。注重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评价,推行专业知识、技能、素质和双创能力的同步考核与综合评价。
进基地,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岗位能力。实训基地分为教学服务型、科研主导型、生产实训型、企业主导型和自主创业型。学生自愿报名,小组式参与基地管理、项目生产或自主创业,根据综合评价结果认定学生双创学分。20多年的实践证明,真实情境下学做用结合,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岗位能力和企业家精神。
进课题和创新平台,培养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基于农业生产科研的长周期性、农业技术习得的实践性,学院始终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担任科研小助手、辅助管理创新平台作为坚持产学研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的重要抓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全部教师课题均要求须有5名以上学生参与,否则不予立项;辽宁省动物健康养殖研究中心累计培养的150多名学生科研小助手实现了高质量稳定就业。
进第二课堂,融合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学院出台创新创业学分实施细则,规定学生在第二课堂必须习得双创4学分方可毕业。多部门协同组织实施双创教育进团课、进社团协会、进学生活动,与素质教育、思政教育相融互促,营造出氛围浓厚的双创文化,最终形成一批融入双创元素的社团协会品牌、学生活动品牌和可传承的创业项目品牌。
多元协同,注入双创教育混合动力
职业教育是跨界、开放的就业教育,双创教育是协同推进的素质教育。整合、利用双创教育环境与资源,多元多层级协同育人,能够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为此,学院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积极构建“1+N”协同创新创业机制,以混合动力助推双创教育落地结果。
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双创教育,工作组织与机制建设是保障。通过成立院系两级双创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和创新创业学院,完善工作组织;实施“一把手”工程,推行院系两级管理和职业导师/双创导师制,建立校企(政)协同育人机制,形成“齐抓共管”联动工作机制。
打造专业化的双创师资队伍。双创教育,教师是关键。学院持续组织内培外训,多方培养双创导师;内选外聘,建立145名导师组成的多元并存、专兼结合、素质能力强的双创导师队伍,组建8个系级双创导师工作团队。建立包括双创导师聘任与管理办法在内的系列双创制度,发挥制度杠杆作用。
多元共建双创平台。双创教育,平台建设是支撑。学院加强与政府、企业、职教集团合作,打造互利双赢的利益共同体,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先后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建市级青创空间、区级就创业咨询服务站,促成政校企协同办赛和校地创业孵化基地的有效对接;依托企业,校企共建创新创业企业分院和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联合开展科技扶贫和双创教育专项实践;在职教集团框架下,校企共建2个校外创业孵化基地、4个协同创新平台,成立27个企业培训班和4个专业(产业)创新联盟,设立2家企业创业基金等。内外导师协同,构建“一台五化”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即以双创服务中心为平台,实施创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全面化和专业化、信息化)和“导师+项目+团队”特色鲜明的创业指导服务模式。
“四业并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在“优者成才,能者成功,人人成长”育人理念导引下,坚持择业、敬业、就业、创业“四业并重”的育人方针,以职业导师、班主任和专业教师为主体,全程、全员协同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干事创业的职业价值观、科学择业的方法和职业发展策略的决策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引导科学择业。实行职业导师制,一名导师指导20名学生,从新生入学开始至毕业,全程、全面指导学生完成学业和科学择业。利用权威测量表,引导学生进行兴趣和职业探索、自主人职匹配,突出学生择业的专业化指导。开展就业创业通识课改革试点,将集中讲授改为6个学期分散教育指导,并与专业思想教育和学生工作“三线合一”,形成育人合力;试点第一学年按专业大类普适培养,第二学年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学习。
敬业精神培养。以“艰苦奋斗、敬业奉献、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学院精神、“开放、务实、勤勉、创新”的校风和“勤学、力行、谦和、奉献”的校训感染学生,通过外聘教师讲学、企业家和优秀校友报告等,引导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管理基地和自主创业,组织开展各类双创活动等,让学生在体验式实践中主动建构敬业精神培养的行动自觉。70年文化积淀,薪火传承,形成了“吃苦耐劳、务实肯干、爱岗敬业” 的毕业生品牌,借此很多毕业生走上大北农、大伟嘉等规模企业中高层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
就业与创业教育。坚持“教育改变命运,就业成就人生”的就业工作理念,建立院、系、班级、职业导师四级就业工作责任制,以课程、项目、活动和网络为载体,校企协同,全员参与,全程开展就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指导学生科学制定和不断修正生涯规划,鼓励学生立足专业就业,依托专业创业,凭借能力素质提升助力未来职业发展。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6年保持在90%以上,2014-2016届毕业生创业率分别达到4.53%、3.57%、2.35%,特别是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97%,学生在各级各类双创大赛中累计荣获奖项71个。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