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市场“真需求”,引入企业“真项目”,扬州工业职院厚植创新创业教育沃土
创新创业需要激情更需要坚持
通讯员 徐华 孟跃
不久前,在英国伦敦南岸大学举行的中英“一带一路”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总决赛上,由江苏省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4名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在市场环境分析、企业模拟运营和演讲汇报环节均表现出色,获得金奖,其中企业模拟运营环节排名第一。在此前举行的该项赛事中国赛区总决赛上,扬工院4支参赛队伍共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国际风尚奖2项,并获得于今年3月在英国举行的总决赛参赛资格。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参赛师生刻苦训练的成果,也是学校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让‘双创’教育在校内落地生根所取得的成效。”扬工院党委书记刘金存说,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高校在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设立“百万雏鹰”基金,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让“双创”教育释放出无限活力。
构建三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体系
给你5万元启动资金,24个月后,你能赢利多少?在中英“一带一路”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中国赛区总决赛上,扬工院获得特等奖的团队,通过企业运营平台SV软件进行模拟运营,“挣”了102万元,高居第一。
“整个比赛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市场运营、人员管理、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为了帮助参赛选手更好地了解广告投入产出比,我们在备赛时曾连续作战两个通宵,把知识点与实际应用融会贯通,光数据分析纸就用了300多页。”该团队的指导教师焦世奇说,创新创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激情,更需要坚持,也得益于学校的长期投入。
“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与准备自主创业的学生相关,而是要成为每一名学生都应具备的素养。”该校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颜正英说,学校针对学生特点设计了“基础课程+成长课程+项目课程”三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成以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横轴、以能力和知识增长为纵轴的教育过程:大一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精神熏陶,大二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大三进行创新创业思维与技巧的实践训练,实现“创新认知—融合专业—创业实践”的知识能力阶梯式增长路径。
该校始终坚持“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的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互动教室,开发以创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慕课,构建起“双创”课程群。
将打造30门项目化创新创业课程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避免创新创业教育千人一面?扬工院院长孙兴洋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所在。高职院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从“两张皮”拧成“一股绳”。
近年来,该校着力推动专业类“双创”课程建设,根据专业特点、专业资源、现有条件、行业趋势等因素综合考量,新开发或改造现有课程,形成创新课程或者创业课程。目前,该校已立项11门专业类“双创”课程,如物联网专业联合建筑装饰专业开发创业类课程“物联网家装与创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经过改造变为“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创新”等。
“为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该校教务处处长张宏彬介绍,学校除了设置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课程作为创业通识素养学习模块外,还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了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教学设计,将创新管理、创业基础、企业管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中。
据了解,该校在专业类创新课程建设期内,将分3期打造30门项目化创新创业课程,研究市场“真需求”,引入企业“真项目”,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施教,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之上的创业能力。
搭建学以致用“一园四区”实践平台
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学以致用,已然成为扬工院学子的常态。近年来,该校不仅注重做学生“双创”实践的“向导”,还注重做好“后勤”工作,做到“机构、人员、场地、资金”四到位,实施“一站式服务”和“全过程”辅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情。
让高浓度重金属废水回收的环保纳米、让木头像钢筋一样牢固的桁架设计、防止“投毒”的智能实验室设计……在2017年第十二届“发明杯”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该校获得4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其中,由学生李晨烨团队打造的扬州何园景灯“一战成名”。“作品看上去很简单,就是景点和灯具的结合,大家或许都能想到,但我们去做了,而且有所创新,还申请了专利。”作为项目联合创始人的李晨烨坦言,他在“双创”课的一次校外实践中发现了何园的符号文化,在老师的帮助下,将何园的符号元素提炼出来,与设计团队成员头脑风暴后决定用景灯来表现。
学生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偶然,该校专门为有创业项目的学生设立了“雏鹰基金”,每年拿出100万元,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该校要求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个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每年立项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0项,依托多方力量打造校地、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平台。学校还对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升级改造,按照“依托专业,分类引导”的思路,设置科技孵化空间、文化创意空间、电子商务空间、综合服务空间,形成“一园四区”的立体化格局,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5月15日】